每週三是由大師兄、小師妹、小師弟、阿賢以及小michael為大家服務~~
常聽到一些有關飲食方面的傳言,如:“先吃水果再吃飯”、“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少吃澱粉,不會胖!”……這些說法聽起來很熟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不渝。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一般人習以為常的飲食觀念,往往似是而非,乍聽之下有理,但是真的照做,對健康不但沒益處,說不定還適得其反。錯誤飲食觀比比皆是,現在就來幫各位找出常見的錯誤飲食觀念,並告訴你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什麼?
◎錯誤1先吃水果再吃肉
有人說,用餐時應該先吃水果、蔬菜,再吃澱粉、肉類,否則消化時間較長的澱粉和肉類將使水果停留在胃中的時間變長,在接近體內高溫環境下,會加速水果腐敗,產生毒素。
*正確版:胃內有胃酸,酸鹼值可以低到2以下,大部分的細菌都會被殺死,水果想要在胃裡“腐敗”,恐怕不容易。而其實,水果水分多、質地軟,經過咀嚼後,質地更細緻,會因為液化而循著充滿皺褶的胃壁空隙先進到小腸中,實在不必擔心停留過久的問題。
◎錯誤2飯前先喝湯
有人倡導飯前喝湯,增加飽足感,幫助控制體重;也有人說飯前喝湯可以暖胃,減少胃病發作。
*正確版:飯前喝湯,要看喝什麼湯、喝多少湯而定。餐前一小碗湯,確實能提醒腸胃道開始分泌消化酵素,為食物消化做預備;但若“牛飲”,一喝一大碗,卻可能使胃中消化液被稀釋,反而消化不良。
◎錯誤3少吃澱粉不發胖
在全民“三比八”的年代,會造成肥胖的醣類和澱粉,幾乎是全民公敵。有人說肥胖的罪魁禍首是醣,因為醣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使人體脂肪合成增加,導致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所以要拒絕醣類和澱粉。
*正確版:“醣類食物會刺激人體胰島素的分泌”,沒錯,但合成脂肪並堆積起來的前提是必須“有多餘的能量”,也就是說,現代人發胖的癥結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而非單純的醣類或澱粉。其實無論吃什麼,只要“吃多少、動多少”,身體就沒有多餘的能源來製造脂肪;相反,只要有多餘的能源,最終都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所以不要再怪罪澱粉了,先誠實地看看自己是否“吃多動少”,與其到處尋找“愈吃愈瘦的神奇食物”,不如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少吃多動,健康跟著來!
◎錯誤4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
對水分攝取不足的上班族來說,多喝水,原則上沒錯,但一天要喝多少水才夠?
一般來說,人體水分的需要量約略等於熱量。成年人可用體重乘以25到30,例如60公斤的人,每日需要的水分大約是1500至1800CC。根據生活環境和活動量不同,需要的水量也不同。 有些人覺得計算水量很麻煩,乾脆沒事多喝水。
*正確版:人體中水分多到超過能夠耐受的極限時,可能會導致體內某些電解質不平衡,影響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臟或腎臟功能不足或已有衰竭現象的人,必須嚴格控制水分攝取,否則可能因為水分無法排出體外而對生命造成危害。
評估水喝得夠不夠,有兩個簡單方法:
首先,每天的排尿量額外加500至700CC水,就是每天應攝取的水量。對不愛喝水的人,這個方法可能無法確實反映水分攝取充足與否。
第二個方法是以“至少每4小時小便一次”為標準,如果超過4小時才有尿意,水分攝取恐怕不夠。最好的飲料是清清淡淡的白開水或是無糖的茶。
◎錯誤5透心涼,最消暑
炎炎夏日又要來臨,透心涼的冰品最受歡迎。不過,暢飲冰品、飲料,真的消暑又解渴嗎?
*正確版:吃飯配冰,可能造成胃脹、消化不良。喝下冷飲後,口腔、食道和胃的表面會迅速變冷,附近微血管會因為溫度降低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降低水分吸收能力,還會使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向組織間隙滲透,變成“愈喝愈渴”。
快速喝下一杯冰水,胃內溫度可能快速下降10度以上,胃會馬上“縮起來”,不再活動,消化功能也停擺,至少需要30分鐘讓胃回復溫暖後,才漸漸恢復正常蠕動,所以還是不要常常一熱一渴就大口大口的冰涼飲品往肚裡灌喔!
◎錯誤6斷食、排毒,體內環保
排毒餐盛行後,各種斷食、排毒風起雲湧,酵素、地瓜、活性碳,只要冠上排毒、消宿便的字眼,不愁沒有忠實信徒。不少斷食者因為親眼看到自己排出稀糊的黑便,對排毒和斷食的“神奇”深信不疑。
*正確版:排毒的真相,說穿了就不神奇了。事實是,人體消化道表面有一層新陳代謝非常快速的黏膜表皮細胞,正常狀況下,每3到4天就會被更新一次,這些老化、被替換掉的細胞會剝落,隨著腸腔的內容物被消化,進到大腸,最後跟著食物殘渣排出。
成人腸道每天因為自然汰換和食糜沖刷而剝落的黏膜細胞約300公克。禁食期間,腸黏膜細胞雖然少了因食糜沖刷而造成的剝落,卻仍有自然老化而剝落的部分,這些從腸道表面剝落下來的“肉”,被腸內消化酵素分解和腸內菌發酵利用,因沒有膳食纖維而不能成型,於是產生黑糊黏稠狀物質,累積一定數量後被排出。原來,這些原本被認為是積存在腸道皺褶之間的“宿便”,其實只是人體自然剝落的腸黏膜細胞經過消化和細菌發酵產生的殘餘物質罷了。
常聽到一些有關飲食方面的傳言,如:“先吃水果再吃飯”、“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少吃澱粉,不會胖!”……這些說法聽起來很熟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不渝。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一般人習以為常的飲食觀念,往往似是而非,乍聽之下有理,但是真的照做,對健康不但沒益處,說不定還適得其反。錯誤飲食觀比比皆是,現在就來幫各位找出常見的錯誤飲食觀念,並告訴你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什麼?
◎錯誤1先吃水果再吃肉
有人說,用餐時應該先吃水果、蔬菜,再吃澱粉、肉類,否則消化時間較長的澱粉和肉類將使水果停留在胃中的時間變長,在接近體內高溫環境下,會加速水果腐敗,產生毒素。
*正確版:胃內有胃酸,酸鹼值可以低到2以下,大部分的細菌都會被殺死,水果想要在胃裡“腐敗”,恐怕不容易。而其實,水果水分多、質地軟,經過咀嚼後,質地更細緻,會因為液化而循著充滿皺褶的胃壁空隙先進到小腸中,實在不必擔心停留過久的問題。
◎錯誤2飯前先喝湯
有人倡導飯前喝湯,增加飽足感,幫助控制體重;也有人說飯前喝湯可以暖胃,減少胃病發作。
*正確版:飯前喝湯,要看喝什麼湯、喝多少湯而定。餐前一小碗湯,確實能提醒腸胃道開始分泌消化酵素,為食物消化做預備;但若“牛飲”,一喝一大碗,卻可能使胃中消化液被稀釋,反而消化不良。
◎錯誤3少吃澱粉不發胖
在全民“三比八”的年代,會造成肥胖的醣類和澱粉,幾乎是全民公敵。有人說肥胖的罪魁禍首是醣,因為醣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使人體脂肪合成增加,導致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所以要拒絕醣類和澱粉。
*正確版:“醣類食物會刺激人體胰島素的分泌”,沒錯,但合成脂肪並堆積起來的前提是必須“有多餘的能量”,也就是說,現代人發胖的癥結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而非單純的醣類或澱粉。其實無論吃什麼,只要“吃多少、動多少”,身體就沒有多餘的能源來製造脂肪;相反,只要有多餘的能源,最終都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所以不要再怪罪澱粉了,先誠實地看看自己是否“吃多動少”,與其到處尋找“愈吃愈瘦的神奇食物”,不如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少吃多動,健康跟著來!
◎錯誤4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
對水分攝取不足的上班族來說,多喝水,原則上沒錯,但一天要喝多少水才夠?
一般來說,人體水分的需要量約略等於熱量。成年人可用體重乘以25到30,例如60公斤的人,每日需要的水分大約是1500至1800CC。根據生活環境和活動量不同,需要的水量也不同。 有些人覺得計算水量很麻煩,乾脆沒事多喝水。
*正確版:人體中水分多到超過能夠耐受的極限時,可能會導致體內某些電解質不平衡,影響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臟或腎臟功能不足或已有衰竭現象的人,必須嚴格控制水分攝取,否則可能因為水分無法排出體外而對生命造成危害。
評估水喝得夠不夠,有兩個簡單方法:
首先,每天的排尿量額外加500至700CC水,就是每天應攝取的水量。對不愛喝水的人,這個方法可能無法確實反映水分攝取充足與否。
第二個方法是以“至少每4小時小便一次”為標準,如果超過4小時才有尿意,水分攝取恐怕不夠。最好的飲料是清清淡淡的白開水或是無糖的茶。
◎錯誤5透心涼,最消暑
炎炎夏日又要來臨,透心涼的冰品最受歡迎。不過,暢飲冰品、飲料,真的消暑又解渴嗎?
*正確版:吃飯配冰,可能造成胃脹、消化不良。喝下冷飲後,口腔、食道和胃的表面會迅速變冷,附近微血管會因為溫度降低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降低水分吸收能力,還會使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向組織間隙滲透,變成“愈喝愈渴”。
快速喝下一杯冰水,胃內溫度可能快速下降10度以上,胃會馬上“縮起來”,不再活動,消化功能也停擺,至少需要30分鐘讓胃回復溫暖後,才漸漸恢復正常蠕動,所以還是不要常常一熱一渴就大口大口的冰涼飲品往肚裡灌喔!
◎錯誤6斷食、排毒,體內環保
排毒餐盛行後,各種斷食、排毒風起雲湧,酵素、地瓜、活性碳,只要冠上排毒、消宿便的字眼,不愁沒有忠實信徒。不少斷食者因為親眼看到自己排出稀糊的黑便,對排毒和斷食的“神奇”深信不疑。
*正確版:排毒的真相,說穿了就不神奇了。事實是,人體消化道表面有一層新陳代謝非常快速的黏膜表皮細胞,正常狀況下,每3到4天就會被更新一次,這些老化、被替換掉的細胞會剝落,隨著腸腔的內容物被消化,進到大腸,最後跟著食物殘渣排出。
成人腸道每天因為自然汰換和食糜沖刷而剝落的黏膜細胞約300公克。禁食期間,腸黏膜細胞雖然少了因食糜沖刷而造成的剝落,卻仍有自然老化而剝落的部分,這些從腸道表面剝落下來的“肉”,被腸內消化酵素分解和腸內菌發酵利用,因沒有膳食纖維而不能成型,於是產生黑糊黏稠狀物質,累積一定數量後被排出。原來,這些原本被認為是積存在腸道皺褶之間的“宿便”,其實只是人體自然剝落的腸黏膜細胞經過消化和細菌發酵產生的殘餘物質罷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