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說股 12-08-2008
本周姑姑到高雄欣賞江蕙的演唱會,內容稍稍倉促,請見諒...
為了回應文茜姐姐的消費愛台灣,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消費應用在島上,所以關於凍結活動一事,可望在明年初開始重新 "消費救台灣 ",辦理相關的圍爐與旅遊。
本周無論是國際面消息或島內產業面,均呈現負面訊息態勢。
失業率攀高、GDP持續下修、央行競相調降利率、接單衰退、11月份營收大幅下降、無薪修假、紓困案件增加、法拍屋大舉增加、建案大幅減少、存款率攀升、股市持續下挫成交量萎縮、裁員公司與人數創新高、油價大幅下降...等等。
經濟變化實在莫測,幾個月前的油價還高高在140元以上,時至今日卻面臨40元關卡的保衛,甚至遭下修至25美元的價位,通貨緊縮與膨脹與高、低油價讓全球所有人真的變成地球村的一員,在短短半年內如同洗三溫暖般,沒有人倖免。
經濟景氣的循環自有規律==> 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目前所有的資料都顯示步入衰退末期(去年12月開始),因此現在應處於蕭條初期,仍尚未真正抵蕭條的未期,蕭條末期最明顯就是大部份的廠商均呈現大幅虧損後的小幅度減少且失業潮到達頂峰後開始下降階段。
由此觀之,應該要有廠商面臨破產出局後,供給減少與需求的逐步汰舊換新下,才可能進入復甦期。第三季財報除少數產業面臨虧損外,大多仍處於獲利狀態,所以第四季財報必須有大幅度的產業公司虧損或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破產達到一定數量,才能使得供給有效的下降,而存活下來的廠商肯定具有財務面與技術面的競爭優勢。
依據全球景氣連動性如此高的狀況下、收縮期可能在3年左右,去年12月進入衰退的定義,最快脫離谷底說不定真的必須等到2010年的年中,所以明年台灣廠商的獲利勢必是今年整體獲利數的50%下上,2010年第一季可能是最糟的財報,獲利數字可能為今年的30%...希望這樣預估是最悲觀的情境囉
不過,真的還是找不到樂觀的理由與訊息。從廠商的成本利潤面來看與消費端都無法說服樂觀理由...
成本面:受惠油價下挫、原物料成本下降與勞動人口薪資結構下降。
營收面:訂單短缺3成以上、同業殺價競爭、產品價格下跌
消費端:失業與實質所得減少,堪用狀況下無力刺激消費,除非有殺手級的應用產品出現,否則手機、pc、電視、汽車等等的消費品在仍堪用下,難有換新潮。
因此成本控制愈精密、廠商規模中間等級、財務結構愈強者、屬於民生必需品者,比較容易在這波中獲得生存機會,大廠則由於龐大的閒置產能與折舊提列成為壓垮財務面的稻草,即便採殺價策略,當售價低於固定成本時關廠是惟一的選擇,否則就必須有非常強健的現金流量支應,逼迫中小廠離開市場。Dram產業該不該救、汽車產業該不該救,還真考驗各國政府的智慧。
股市反應經濟面的疲弱,明年第四季中開始反彈比較合乎景氣收縮進入復甦期的定義,因此明年前三季的指數位置介於3500-5000點間是常態,第四季起可望逐步在大家不相信中挑戰6500-7000點。
這期的談經說股是本年度的最後一篇,回顧今年的金融風暴系統性風險還真令人心驚,從去年第四季就開始露敗象的全球經濟只因為中國奧運需求與川震假性需求刺激使得投資大眾與國家付出十分驚人的代價,也讓這一代習於富裕生活的我們調整生活態度與觀念,而政府的角色多變性也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應變能力,馬政府團隊沿襲扁政府與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態度,其實是退步作為,學者施政總是處處官僚與過多的書面流程,實在令人難以苟同。態度的曖昧不明與政策辯護說明都慢半拍,更遑論如何透過擴大財政支出能達到效果,財政支出必須要有堅定的政策作為與明確的未來前瞻性,使得這項支出能達成既深且遠的效果,絕非短期臨時工的僱用,意圖短期降低失業率數字遊戲的政策說明,當然批判容易多,如果要比較建設性的言論,我想是既然中央銀行善用貨幣政策維持國內物價、匯率、利率的平穩,行政團隊就應該善用財政政策工具,規劃好財源與財政支出的未來效益性,並且大膽進行島內各項基礎、教育、資源、環保等等的建設性,才能在下一波的景氣循環中領先,不然只想撐過景氣的衰退期卻不思長期規劃實在是蠢政府的行為...
本周姑姑到高雄欣賞江蕙的演唱會,內容稍稍倉促,請見諒...
為了回應文茜姐姐的消費愛台灣,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消費應用在島上,所以關於凍結活動一事,可望在明年初開始重新 "消費救台灣 ",辦理相關的圍爐與旅遊。
本周無論是國際面消息或島內產業面,均呈現負面訊息態勢。
失業率攀高、GDP持續下修、央行競相調降利率、接單衰退、11月份營收大幅下降、無薪修假、紓困案件增加、法拍屋大舉增加、建案大幅減少、存款率攀升、股市持續下挫成交量萎縮、裁員公司與人數創新高、油價大幅下降...等等。
經濟變化實在莫測,幾個月前的油價還高高在140元以上,時至今日卻面臨40元關卡的保衛,甚至遭下修至25美元的價位,通貨緊縮與膨脹與高、低油價讓全球所有人真的變成地球村的一員,在短短半年內如同洗三溫暖般,沒有人倖免。
經濟景氣的循環自有規律==> 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目前所有的資料都顯示步入衰退末期(去年12月開始),因此現在應處於蕭條初期,仍尚未真正抵蕭條的未期,蕭條末期最明顯就是大部份的廠商均呈現大幅虧損後的小幅度減少且失業潮到達頂峰後開始下降階段。
由此觀之,應該要有廠商面臨破產出局後,供給減少與需求的逐步汰舊換新下,才可能進入復甦期。第三季財報除少數產業面臨虧損外,大多仍處於獲利狀態,所以第四季財報必須有大幅度的產業公司虧損或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破產達到一定數量,才能使得供給有效的下降,而存活下來的廠商肯定具有財務面與技術面的競爭優勢。
依據全球景氣連動性如此高的狀況下、收縮期可能在3年左右,去年12月進入衰退的定義,最快脫離谷底說不定真的必須等到2010年的年中,所以明年台灣廠商的獲利勢必是今年整體獲利數的50%下上,2010年第一季可能是最糟的財報,獲利數字可能為今年的30%...希望這樣預估是最悲觀的情境囉
不過,真的還是找不到樂觀的理由與訊息。從廠商的成本利潤面來看與消費端都無法說服樂觀理由...
成本面:受惠油價下挫、原物料成本下降與勞動人口薪資結構下降。
營收面:訂單短缺3成以上、同業殺價競爭、產品價格下跌
消費端:失業與實質所得減少,堪用狀況下無力刺激消費,除非有殺手級的應用產品出現,否則手機、pc、電視、汽車等等的消費品在仍堪用下,難有換新潮。
因此成本控制愈精密、廠商規模中間等級、財務結構愈強者、屬於民生必需品者,比較容易在這波中獲得生存機會,大廠則由於龐大的閒置產能與折舊提列成為壓垮財務面的稻草,即便採殺價策略,當售價低於固定成本時關廠是惟一的選擇,否則就必須有非常強健的現金流量支應,逼迫中小廠離開市場。Dram產業該不該救、汽車產業該不該救,還真考驗各國政府的智慧。
股市反應經濟面的疲弱,明年第四季中開始反彈比較合乎景氣收縮進入復甦期的定義,因此明年前三季的指數位置介於3500-5000點間是常態,第四季起可望逐步在大家不相信中挑戰6500-7000點。
這期的談經說股是本年度的最後一篇,回顧今年的金融風暴系統性風險還真令人心驚,從去年第四季就開始露敗象的全球經濟只因為中國奧運需求與川震假性需求刺激使得投資大眾與國家付出十分驚人的代價,也讓這一代習於富裕生活的我們調整生活態度與觀念,而政府的角色多變性也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應變能力,馬政府團隊沿襲扁政府與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態度,其實是退步作為,學者施政總是處處官僚與過多的書面流程,實在令人難以苟同。態度的曖昧不明與政策辯護說明都慢半拍,更遑論如何透過擴大財政支出能達到效果,財政支出必須要有堅定的政策作為與明確的未來前瞻性,使得這項支出能達成既深且遠的效果,絕非短期臨時工的僱用,意圖短期降低失業率數字遊戲的政策說明,當然批判容易多,如果要比較建設性的言論,我想是既然中央銀行善用貨幣政策維持國內物價、匯率、利率的平穩,行政團隊就應該善用財政政策工具,規劃好財源與財政支出的未來效益性,並且大膽進行島內各項基礎、教育、資源、環保等等的建設性,才能在下一波的景氣循環中領先,不然只想撐過景氣的衰退期卻不思長期規劃實在是蠢政府的行為...
全站熱搜